2024-01-29 健康知识 77
(一)发病原因
1.细菌感染所致 感染性休克在临床上以细菌感染所致较多见:
(1)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的病因是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约占病因中的50%。
(2)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为常见。
(3)条件致病菌:近年来,一些条件致病菌如克雷白杆菌、沙门菌、变形杆菌及一些厌氧菌等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有上升趋势。
2.常见疾病 在小儿疾病中,暴发型流脑、中毒型菌痢、败血症、重症肺炎、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常易出现休克。
原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肝硬化及其他重病患儿,以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治疗患儿,在重症监护室经导管插管或各种诊断性穿刺的患儿,均容易出现感染,并以耐药的条件致病菌感染多见,也容易出现休克,故感染性休克也常见于医院内感染者。
(二)发病机制
1.新概念或观点 有关感染同休克的新概念或观点主要是:
(1)炎症免疫反应失控:是感染性休克的始动机制。全身或局部感染时,病原体刺激机体细胞(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多种促炎同抗炎介质,由于促炎/抗炎平衡失调,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或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ed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这是感染性休克的始动机制。微循环障碍同神经-内分泌、体液因子紊乱可能是这些分子生物学变化的结果,它们是整体中不同层次的休克病理生理机制,并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2)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SIRS:均称为败血症(sepsis)(注意:有别于既往细菌在循环血液中生长繁殖的鈥湴苎⑩€澑拍�)。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至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一个出现、发展的连续过程。感染性休克是MODS的一个阶段,一般出现在MODS之前,但也可以继发于MODS或在全过程中反复出现(图1)。
(3)感染性休克:是急危重症同慢性病恶化引起死亡最常见的病理过程之一。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休克出现机制,如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流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同多个脏器功能受损。另一方面,各种非感染性休克的晚期,即难治性休克阶段,具有同感染性休克相同的发病机制。
2.发病机制
(1)神经-内分泌同体液因子(humoral factor)机制:学者们发现,除微循环障碍外,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同脏器功能损害还与神经-内分泌同体液因子的调节紊乱有关(图2)。感染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做出迅速反应。交感-肾上腺系统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近几年还发现多种活性体液因子。正常时这些因子在循环血中的浓度极低,休克时明显增高,可增加10倍甚至上千倍。它们由脏器实质细胞(如神经元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同免疫细胞产生,以神经-内分泌或自(旁)分泌形式参与下列休克发病机制:①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表1);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③心肌抑制;④凝血纤溶调节紊乱。
(2)分子生物学研究:鈥溍庖哐字⒎从︹€澓外€溁虮泶镆斐b€澬菘说姆肿由镅а芯糠⑾郑腥拘孕菘俗钕瘸鱿值谋浠窃诓≡宕碳は孪赴蜃雍脱字⒔橹释绲鹘谖陕�(图3),并使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已有许多动物实验证明,这种分子水平紊乱是休克微循环同体液因子紊乱机制的根源。细胞缺氧进一步引起细胞内信息传递障碍(如核转录因子NF-кB 同热休克蛋白HSP-70的激活)同基因有序调控机制的严重失调,使机体对炎症、免疫调控的相关蛋白质、酶或细胞因子合成基因的表达障碍(转录同复制异常),此时休克被视为获得性基因病。基因水平的调控障碍可能是出现不可逆休克的基础。
临床上不同阶段的休克可分别以血流动力学异常、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或多脏器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为上述三种不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小儿感染性休克早期有哪些症状
下一篇:小儿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