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国学知识 174
耳环是一种关键的首饰(或耳饰),但其在中国的产生、引入、使用等问题,鲜见有人进行过认真而深入的探讨。就唐代的耳环而言,虽然有几种论服饰或风俗的论著有所涉及,但多语焉不详,甚至有误。本文不揣简陋,想极疏略地叙述一下唐代耳环的使用情况,希望抛砖而能引出玉来。
一“耳环”一词似出现较晚
最早的使用耳环的例子出在五代。《旧五代史》卷八四《晋书•少帝纪四》说开运三年(946)九月,张彦泽“破蕃贼于定州界……生擒蕃将四人,摘得金耳环二副进呈”。《资治通鉴》卷二八五同年同条记“蕃贼”为“契丹”,可证此处虽记载了“耳环”,但戴耳环的是契丹男子,属于少数族。
那么,此时或此前汉族的耳饰称什么呢?主要被称为“瑱、珥、珰”等。这些名称早期大致都指“充耳”之珠,似非耳环,也并不穿耳。例如《说文解字》云:“珥,瑱也”;“瑱,以玉充耳也”;《尔雅翼》卷二一曰:“珰,音当,充耳珠也”、《集韵》卷三“珰,充耳也”、《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在解释“卷耳”时说:“如妇人耳中珰,今谓之耳珰”。到后来,出现了穿耳的珰,但那是学的蛮夷,并没有流行起来。因此虽然汉刘熙《释名》释“珰”为“穿耳施珠”,但此后的字书如上引《尔雅翼》、《集韵》等仍释“珰”为“充耳珠”。
从理论上推测,唐朝的汉族,不论.,可能都不应戴耳环。因为“穿耳”与儒家的理念相悖。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开篇即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躯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自儒家独尊的地位持续数百年后,唐朝以“孝”治国。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颁布全国,被称为《御注孝经》从而流行于世。儒家的思想加上皇帝的权威,相信这一要求或曰规则会约束当时人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强调,首先从唐代的思想、礼俗情况考虑,一般的唐人是不戴耳环的。
现在我们看实际情况。查唐代文献,有关唐人戴耳环的记载几乎不见。大概到了晚唐五代,才有类似“耳坠金镮”的词语出现。而这与上述五代时“耳环”一词的出现大致同步,不能视为唐朝的一般情况。进一步,我们特别查看了唐代的类书。我们知道,类书虽有种种不同的用途,但多以“博”为基础。查阅类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事物的流行与否。
唐代有三大类书完整存世。我们先看唐初的《艺文类聚》。此书由欧阳询撰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艺文类聚》有“衣冠”“服饰”部,但在“服饰部下”“头饰”门中只列了“步摇”“钗”同“梳枇”三类,没有提耳饰。《初学记》是徐坚等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官修类书,虽有二十三部,但因“博不及《艺文类聚》”,只有“器物”不设“服饰”,因此也没有提到耳饰。《白氏六帖事类集》是白居易撰于中唐的一部类书。书中头饰类列了“梳篦”而以“钗”附。查其“梳篦”类,除“梳、钗”外,还列了“名珰”、“玉珥”二条,记魏太祖同齐威王时事。后来宋代的孔传续此书,作《白孔六帖》,在此“梳篦(钗附)”类中补充了十三条唐事,但均为“钗”,没有耳饰。甚至沿至宋人编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虽单立了“珰珥”一类,但所记均为唐以前事。如果唐人戴耳环的话,为何在类书以及其他史料中没有反映呢?可见一般唐人是不戴耳环的。
我们再看文物考古资料。从传世的唐画同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看,虽然绘有大量人物包括帝王皇族、后宫侍女、朝廷贵人、平民百姓,但几乎找不到有戴耳环的形象。出土文物中有耳环、耳坠,但很少,且大多都是出土位置同墓主人身份族属不明。例如1988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工地唐墓曾出土一件漂亮的耳坠,但耳坠的出土位置以及墓主人的情况均不明。而且从耳坠装饰中的联珠纹看,很像是一件外来器物。
在《考古》与《文物》杂志近十年(1995至2004年)公布的唐代墓葬情况,结果如下:
《文物》十年来公布了唐代墓葬共53座,其中包括明确记载或可判断为女性(合葬或独葬)的墓19座,未盗或未扰乱的墓20座。所出墓葬地域涵盖河南、北京、陕西、辽宁、山西、甘肃、四川。没有发现一件耳环或耳坠。其中辽宁朝阳双塔唐M1号墓主人“头部随葬泥质陶壶1件,玛瑙珠1件,铜钗4枚,头下有蚌饰1件……左手处发现铜戒指2枚,右手3枚”;M2号墓主人“头部随葬银钗1枚,口中发现银琀1件,头部左侧随葬铁剪刀1把,左肘部发现铜环1件”,但没有耳环出土。山西大同南关唐M4号墓“死者为女性,仰身直肢”,头部随葬有铜钗、铜镜、贝器;M9号墓为夫妻合葬,其中女性头骨旁随葬有铜钗,均无耳环出土。
上一篇:中国人为何称“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