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学知识

“户帖制”——明初的人口普查

2023-12-21 国学知识 532

在国家治理中,人口统计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信息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200年,夏朝的禹就开展了“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活动,其中的“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不过,被统计史学者广泛承认、范围全面而较为严谨的人口普查,应是明朝推行的“户帖制”。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整顿元末留下的杂沓局面,制定优化的赋役政策,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核查人口。此时,宁国知府陈灌创建“户帖制”,起初在南京试行,朱元璋得报,以为可法,取以为范,颁行天下,迅速推行开来。

“户帖制”的具体办法是:由户部制作“户帖”(即登记表),统一格式内容,逐级下发,让每户居民翔实填写人口,逐户登记在册。

主要内容有:户主姓名、籍贯及丁口数(男子成丁、不成丁,姓名,年龄;女子大口、小口,姓名,年龄),还分别记载全家其他成员的“混名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及与户主的亲属关系;另有“事产”一项,详载该户土地、房屋、山林、河塘、耕畜、船只等不动产动产基本情况;最后一项是“户别”,即属于“军户”“民户”或“匠户”等。

户帖登好后,集中“存转”,封存于户部。

“户帖制”的颁行是一次全国性有序的人口普查,对于明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军事建设具有非常意义,为巩固集权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以至于英国人口统计学者卡尔津,看到这样的“户帖”后惊叹不已,称其为“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榜样”。

明代的“户帖制”实际只存在了十年。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户帖制”被更为严谨详尽的“黄册制”所取代。“黄册制”更加完备,进一步强化了对户口的控制,优化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统计为6055万人。

 (l来源::明德)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