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国学知识 163
编者按:曾几何时,国学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某个角落里,杳无声息,渐行渐远;而今又兴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学,什么人又可以称之为国学大师呢?
历数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国学大师第一人恐怕非孔子莫属。透过解析孔子,我们便可以知晓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学”,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担当得起国学大师的称号。史实也证明,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级的人物。
这里主要讲孔子的“道”、“行”、“知”、“艺”四个方面。
孔子的“仁道”
孔子的《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之多,如果把“仁”作为孔子所推崇的“道”大概是可以肯定的了,我们就把它叫做“仁道”。
孔子的“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而亲仁。”就是“仁”的境界了。
中国的学问讲究的是成己成人,就是说首先要自己有所成就,然后可以成就别人,自己有所立,然后可以立人,自己有所达,然后可以达人,这是千年不变的真理。
现在讲的“核心价值”,就是指的中国的学人所追求的这样一种最高的理想道德。
孔子的学说中,以及他的一生追求中,就有这样普世适用性的核心价值——“仁”。
颜渊曾向孔子请问“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说:“请问其目。”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以上的师徒对话来看,孔子施行的“仁”,是通过“礼”与“乐”来实现的,即在孔子的社会运动或者是平常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的“礼”与“乐”,以使之达到“仁”的高度。
道德高度的“仁”,是需要有实际的行动来作为追求与支撑的,而孔子的一生就是在为自己的“道”的实现而逐步地奋斗追求的过程。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学人中孔子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孔子的“行”
有了自己所确认同追求的最高道德准则,就要用毕生的精力去争取实现它,并且要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地实行它,这就是中国学问所讲的“知行合一”。
孔子就是这样,他的一生为了追求“仁”的实现,简直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知自己老之将至的程度,这是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的。
孔子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话。
当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孔子就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问:“何谓五美?”
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问:“何谓惠而不费?”
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问:“何谓四恶?”
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上一篇: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下一篇:平民思想的代表——先秦诸子之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