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高考状元都有佳话。
要追溯状元这个词的历史,起码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其居首者因此被称作状头,又名状元(元就是第一的意思)。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亦称作殿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此,状元指的就是古代科举的殿试第一名。不过,有时状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么严格,唐时的新进士、宋时廷试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称为状元。
在科举的制度中自然要考试,状元则是考出来的魁首。历史上有“三元及第”的说法,其中提到的“三元”,更是百年难遇的考试天才,堪称状元中的状元。所谓“三元”,指解试(后称乡试)、省试(后称会试)、殿试(后称廷试)均为第一。因这三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作解元、会元、状元,故合称三元。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八“三元”条考证,自科举实行以来,连中三元者,不过区区十几人而已。
金榜题名时
状元难考,一旦考上便荣耀非常。宋朝形成以后,宋太祖将武则天时曾偶尔举行的殿试确立为固定制度,让考生直接与皇帝出现联系,考中者称“天子门生”。皇帝对新考中的进士赐宴,叫“闻喜宴”。因为宴席总是设在琼林苑,因此也称作“琼林宴”。为提高状元地位,皇帝还常常赐诗,这也是宋以前未曾有的事。唐代进士及第以后有雁塔题名之制,宋代仿效此制,让新进士在汴京桂籍堂题名。此外,宋代增加了传胪仪式(即殿试揭晓唱名),在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众卫士齐声传名高呼。此制为明清所沿袭。状元进士们面对种种恩宠的欣喜心情,大约多与唐代诗人孟郊在《登科》诗中所述相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