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9 行为习惯 37
(一)发病原因
本症为遗传性疾病,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1.锥体外系生理解剖功能 锥体外系结构非常复杂,广义地讲,除锥体系外,所有与活动有关的中枢神经结构都可属于锥体外系。锥体外系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丘脑底核、小脑齿状核同脑干网状结构等,其中主要的结构是基底节。基底节包括尾状核同豆状核两部分,豆状核分为外侧部的壳核同内侧部的苍白球,尾状核同壳核合称纹状体。锥体外系是多神经元结构,其传导通路形成一个大的循环圈,在循环圈中兴奋性介质为乙酰胆碱,抑制性介质为多巴胺,它保证锥体系统启动的主动活动更精细准确同稳定。
2.病理及发病机制 锥体外系病变所产生的症状有两类:肌张力异常同不自主活动。肌张力异常可为强化、减弱及游走性强化同减弱;不自主活动包括震颤、舞蹈、手足徐动、肌张力不全、肌阵挛、扭转痉挛同抽搐,锥体外系的症状一般在睡眠时消失,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加重。
一般认为本病是基底节病变,但尚缺乏解剖学证明。神经生化检查可见脑的神经递质分布异常。显性遗传型可见血浆中多巴胺-尾-羟化酶运动增高,电生理检查证明主动肌同拮抗肌长时间异常收缩,病的晚期可见REM睡眠减少,Ⅱ期睡眠时脑电图纺锤电压增高。近来发现有的病例黑质纹状体对多巴的摄取减低。
3.遗传方式 遗传性肌张力不全的遗传方式各不相同,各有其临床其优势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肌张力不全,伴不同程度的外显率,以往认为只见于犹太人,现认为可见于各民族。显性遗传的缺陷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上(9q34),有明显的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同遗传早现(anticipation)现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肌张力不全见于各民族,起病年龄较晚,病情进展较慢。X连锁隐性遗传见于菲律宾。以下重点讨论显性遗传的肌张力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