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2 儿童安全 42
七、术语表
1.伤害:是机体急性暴露于物理介质如机械能、热量、电流、化学能同电离辐射,并与之出现作用,作用数量或速度超过了机体耐受水平而引起的机体损伤。在某些情况下,伤害是由于突然缺乏基本介质如(氧气或热量而引起的。
2. 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信息,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同利用。
3.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死因监测(DSP):通过连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该监测系统通过概率抽样在全国确定161个监测点,采取辖区管理同网络报告,其死因数据基本上准确地反映了我国死亡包括伤害死亡的真实模式同流行状况。
4. 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通过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同发布伤害相关的信息,实现对伤害流行情况同变化趋势的描述,从而为制定伤害预防与控制策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该系统自2006年启动,由43个监测点的129家哨点医院构成,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5个计划单列市,其中有29个监测点同时为死因监测点,采用医院急诊室(包括伤害相关门诊)医护人员填报伤害病例报告卡片、经由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逐级上报的方式,收集当地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伤害出现的相关信息。
5. 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是卫生部于2004年4月下旬形成的。在最初的几个月内,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收集本机构的因病死亡病例,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进行网络直报。2004年8月初,卫生部下发了《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该方案要求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其门、急诊及住院的所有死亡病例,由以前的因病死亡报告过渡到了全死因报告。此后,该系统进一步发展,很多省的县级以下医院(主要是卫生院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参与了死亡病例的网络报告。
6.评估: 是将客观实际同所确定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评估是任何预防计划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贯穿于干预运动的始终。
7.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播健康相关知识,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同提高生活质量。
8. 健康促进:是一个强化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搞高自身健康能力的过程。《渥太华宪章》确定了健康促进的3项基本策略,即为创造上述保障健康的若干必要条件所进行的倡导;为人们最充分地发挥健康潜能而向他们的授权;为了实现健康目标的共同协作,在社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的协调。上述策略由5项重点行动领域给予支持:形成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健康支持情况;强化社区的能力;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9.儿童:是指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
10.伤害出现率: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伤害新出现病例出现的频率。伤害出现率(‰)=(某时期人群出现伤害的人数某人次/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1000 ‰。
11.伤害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伤害的频率。伤害死亡率=(某时期人群因伤害死亡的人数/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100,000/10万。
12.溺水:指儿童呼吸道淹没或浸泡于液体中,产生呼吸道等损伤的过程。
13.溺水高危行为:指儿童具有曾有溺水伤害、在无成人陪同的情况下到非安全游泳区游泳、曾单独去野外开放性水域捉鱼、曾在池塘或游泳池里/周围与同伴打闹、曾在不知深浅的开放性水域跳水或潜水的行为。
14.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是对病人“基础生命支持”的技术,即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胸外按压代替病人的自主心搏。对溺水、触电、中毒、创伤等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及时正确地实施心肺复苏术,是进行现场急救、挽救伤者生命所必须的一种技术。
相关信息 - 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 八、附录2011-09-07 -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 六、政策 2011-09-07 - 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 五、干预策略 2011-09-07 - 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 四、信息 2011-09-07 - 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 三、因素 2011-09-07 - 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 二、现状 2011-09-07 - 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 一、前言 2011-09-07上一篇: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 八、附录
下一篇: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 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