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2 亲子教育 51
早在25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本意是说,如果管理人员本身品行端正,那么即便不发号施令,他人也会以其为榜样去做;但如果其本身品行尚不端正,即便是强硬地命令他人,他人也不会听从。这就是身教榜样的关键性。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可见,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就是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身教,也就是榜样的作用,比任何老师包括父母自己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比那些座右铭的影响要更为深远。
因此,要想孩子怎样做,我们先要做出来;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上行”为善,“下效”自然也会为善,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就不需要教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带头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作出好的表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最关键、最高超的教育艺术。事实上,对孩子来说,父母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在无意中发挥的,但这种影响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这也足以说明,对孩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为关键的就是父母的率先垂范,要给他树立好榜样。
我们如果能够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效仿的榜样,我们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
在给孩子做榜样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地严于律己,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我们的得体的言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会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同行为习惯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第二,懂得只有正己才能化人。
想让孩子做到的事,我们一定先要做到,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跟上我们的脚步。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只有当你逐步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孔子也曾说:“欲教子先正其身。”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孩子生下来时是纯真无邪的,他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他的脑海留下深深的印记。无论举动是好是坏,都会给他一种示范作用,好举动好示范,坏举动坏示范,正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如果我们是一个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就是对孩子说再多的“要好好学习,善于思考”的话也无济于事。因为在我们身上,孩子根本就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更没看到我们认真读过一本书。
第三,摒弃错误的言行举止。
孩子在最初学习时,都是把父母作为参照的,总是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如果坏的被效仿了,那就麻烦了。作为父母,我们一定摒弃错误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着我们的脚印跟随着我们呢!
做父母的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但无论父母现在保持在什么状况,只要愿意为了孩子有逐步改变自己的意识,有逐步提升自己的行为,就会在无形中奠定孩子一生不可磨灭的德行基础。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撑起健康成长的生命之帆,为孩子点亮人生道路的明灯。只有我们端正了自己的言语行为,孩子身上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周末或节假日里,家长会带着孩子去亲朋好友家做客。然而,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在别人家做客时,表现不太好。那么,平时该如何教孩子做个礼貌的“小客人”呢?
1、见人不打招呼。孩子不愿打招呼,常见原因是:尚未了解此行为的意义;对陌生场合感到不安;情绪反应,抗拒父母的教育。
2-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礼貌,家长可在平时逐渐教孩子熟练一些礼貌用语,并多在家里进行场景练习。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不愿意打招呼的情况,不要当众责备孩子。比较合适的做法是,私下向孩子解释清楚打招呼的意义,并教他们学习打招呼的常用语言。同时,在解释清楚后予以积极暗示:“妈妈知道你上次只是不明白,现在我告诉你了,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好的,对吗?”
在下次孩子见陌生人时,可以蹲下来在耳边提醒孩子。此行为一来给孩子壮胆,二来让孩子不易产生抵触。若孩子开口叫人了,可以及时称赞,以强化行为。另一方面,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经常有意识地主动问好,以供孩子模仿。
2、不懂用餐礼仪。孩子学习用餐礼仪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不要一看不对就大声呵斥,父母的脾气会吓到孩子,使其行为更易不协调。
父母应多与孩子共同用餐,但只需一人来教育用餐礼仪,若指令太多,孩子会反应不过来,造成信息杂沓。教孩子用餐礼仪要逐个行为纠正,不要提高声调。纠正时眼神始终关注孩子,必要时手把手示范,并予以称赞同肯定。
3、爱插嘴。家里有客人时,有些孩子会变得很兴奋,爱插嘴,随意打断大人的谈话。此时,孩子目的多在于引起关注,加入谈话。
这其实是一个训练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与其随意打发孩子,倒不如就让孩子参与到谈话同接待的事情中来,让他感觉自己是被认可的,也会提升自信心。
4、讲脏话。对于2-4岁的孩子来说,讲脏话可能只是一种模仿,孩子并不懂其含义,若不常说可忽略。家长过度紧张,反而会强化了孩子的关注,适得其反。
对于稍大的孩子,要具体分析,他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想表达强烈的情绪。家长听到后不要吼叫,但要放下手头的事情,用坚定的表情、语气,让孩子明白这是一种不受迎接、不被接受的行为,并教会孩子如何用礼貌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同心情。
5、与小朋友争抢、打闹。在争执的场景下,先把孩子们分开,私下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再给孩子讲清具体过程中行为的对错。如果孩子总是抢别人的玩具,就要适当干涉,否则会成“小霸王”。如果孩子总是被别人抢玩具,“让他总同年龄小的孩子玩”或“让他变强”这两种做法都不妥。最好在平时私下跟他们讨论,如何在伙伴面前树立自己的影响力。
尽量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找出解决争执的办法。如果孩子不懂遇到矛盾如何协商,家长可以把有争执的孩子拉到一起,了解双方需求,引导在平同的氛围下进行协商,必要时纠正孩子说话的语气同行为,以获得非武力解决争执的有效经验。
上一篇:帮孩子轻松应对“暑假综合征”
下一篇:妈妈越懒对孩子成长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