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学知识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五

2023-12-20 国学知识 75

南朝乐府·吴声歌

子夜歌(之一)

落日出门前,瞻瞩见子度。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子夜歌(之二)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

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国学《子夜歌》是吴声歌中的一个曲调,约产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83)。之因此称之为“子夜”,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晋代有位女子名叫子夜,《子夜歌》是她创制的,“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旧唐书·乐志》);另一种说法是说“子夜”乃曲调名,为半夜时分的鬼歌,“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宋书·乐志》)。殷允为豫章太守时,也听说庾僧虔家有鬼歌“子夜”。两种说法以后一种较为可信。大概因为曲调哀苦缠绵,能使鬼哭,才附会有鬼歌之说。3ad87国6f8s6学gf98s网6g8a9

国学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共收《子夜歌》四十二首。各首之间虽互不关联,但仍有情感的脉络可寻。大概是叙述一位女子情人初遇、欢会、别离、相思的一个完整的恋爱过程。这里选的是第一、二两首。写这对少男少女邂逅相,遇产生爱慕、两相欣悦的情景。前四句为男歌,后四句为女答。大概《子夜歌》开始产生时,都是这种.相问相答的对唱形式,类似汉乐府中的相歌。后来经过文人加工,这种形式逐渐隐没。在现存的四十二首《子夜歌》中,唯有这两首仍保持原生状态。

国学男歌的中心是竭力表现对对方的倾慕。这次相遇是很偶然的。男方在傍晚时分出门,看见这位女郎从门前的路上经过。“度”即是穿过,如同是南朝乐府中《读曲歌》“败桥语方相,欺侬那得度?”“五更起开门,正见欢子度”。这位男子不是一般地看,而是“瞻瞩”。“瞻”是带着仰慕观望,“瞩”是注目细细地看。那么,男方为何要强调自己是带着仰慕、细细注目呢?因为从门前经过的这位女郎实在太漂亮了。为了表现这种美所引起的男方的震惊,诗中用了三个虚实结合的手法:“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冶容多姿鬓”是实写女郎的娇媚之姿。女人的妖冶,往往从鬓发的装饰上能看出来。汉乐府《羽林郎》中那位招人喜爱的胡姬,就是“两鬓何窈窕,一世良所无”;《陌上桑》中使人流连忘返的秦罗敷,也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因此,诗中着意强调女郎的鬓发多姿,以此来表现她的“冶容”。除此之外,再用“芳香已盈路”来夸张她的惊人之美。这种芳香,绝不是指身上涂抹的膏脂或佩戴的香囊所发出的香味,而是形容她内在的丽质香艳,这才会“盈路”。

国学因此,这“盈路”的与其说是女郎身上的芳香,毋宁说是她的娇艳给这位男子带来的主观感受。是他对女郎的十分爱慕,而造成的一种情感上的夸张。十八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有幅名作叫《惊马》。画家为了表现马的受惊之状,让它飘起的鬃毛充塞了整个画面,大概也是意在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对生活中见到的情形加以夸张吧!

国学后四句是女方的答对。针对男方对己姿容的称赞,这位女郎更强调内心的纯洁本质的芬芳:“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这里的“芳”是指男方所称赞的“已盈路”的丽质香艳,而这里的“香”已并非指一些芬芳的香料如沉水香、檀香之类,而是指本质的芳洁,因为只有内在的高洁,才会有外表的香艳。正像屈原所说的那样:“犹昭质其未亏兮,芳菲菲其弥章”。也正因为如此,她对男方称赞自己“冶容多姿鬓”表示愧不感当,不承认自己是“冶容”,这固然是女郎的谦逊(也是对歌时应有的态度),但也说明女方取人的标准,更关注内在的人品,而不是外在的形象。最后两句“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是写女方对男方的爱慕,它是针对男方所唱的“落日出门前,瞻瞩见子度”而发:男方认为他俩的相逢是偶然的、无心之遇,女方则认为这是老天的着意安排,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两句是女方的爱情表白,大胆、直接又富有想象力。这是南朝乐府中女性共有的特征,这与他们是小商贩、婢女水家姑娘的身份不无关系。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这首诗五言四句形式,以及他的.对歌表现形式,不但对后来的新体诗绝句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引起文人们的纷纷仿效,如同时代谢灵运的《东阳谿中赠答》,释宝月的《估客乐》,唐代崔颢的《长干行》等都是直接仿效这种对答体,其中以崔颢的《长干行》尤为出色: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国学这四首诗皆是五言四句形式,其手法也皆采用.对歌问答的方式,以及花轻莲重的双关隐喻手法,都是对《子夜歌》的借鉴。只不过问者由男方变成了女方,结构也由一问一答变成了互问互答,体制上有所创新。我们从南朝的《子夜歌》到唐人崔颢的《长干行》的发展演变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诗歌每一个新体的创建,总是以民间文学作为它的源头的。

国学这种对歌的形式也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从江南汉族的《采茶调》,壮族民歌《刘三姐》白族民歌《阿诗玛》中都可以看到他的演唱形式。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