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国学知识 117
事实上,“三思而行”最初意含贬义。“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表扬季文子行事谨慎,相反是批评他的优柔寡断。孔子真正赞扬的方式是:“再,斯可矣。”也就是说,凡事经正反两方面考虑之后,权衡其利弊即可作出决定,无须乎三思。
“三思而行”,一般辞书释为: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也就是说,该词意含褒义。
事实上,“三思而行”最初意含贬义。《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说:季文子每事必三思才去做,孔子听到后说:经反复考虑就可以了。在这里,孔子分明是批评季文子做事谨小慎微、犹疑不决、优柔寡断。
在《季羡林谈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一书中,季老就认为孔子这里其实是“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季文子是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名行父,曾任宣公、成公、襄公三朝执政(相当于后来的相国)。据说他在执政期间处事十分谨慎,每事必三思而后行,却屡屡出错。《左传》文公六年记:“秋,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这里所谓“过求何害”,就是“三思而后行”的意思。
此外,据宣公元年记载:“夏,季文子如齐,纳赂以请会。”事情的经过是:鲁宣公篡立,当时各国诸侯因碍于礼,都没有派使节去祝贺。于是,宣公派季文子出使齐国,并以金钱贿赂齐国,请求派使节前来祝贺。因为当时的齐国是大国,如果齐国肯派使节,其余各国必定仿效。而按春秋时期的惯例,篡立者,诸侯如派使节前去祝贺,即等于承认其合乎礼法。据说,季文子最初愿意替宣公出使齐国,但转念一想,觉得不妥。因为宣公是篡位自立,本身就不合礼法,自己如替他使齐,也不光彩。不过,经再三考虑,季文子最终照样替宣公出使齐国,并且做出贿赂的事。因此,孔子针对季文子的行为发表了以上的评论。
在孔子看来,季文子当日如能基于再思便作出决定(即不替宣公出使齐国),便是对的;但他经过三思然后作出决定(即替宣公出使齐国并赂齐),则是错的。
对此,为《论语》作注的程颐解释说:“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己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朱熹则说:“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与?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
程、朱的解释符合孔子的原意。可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表扬季文子行事谨慎,相反是批评他的优柔寡断。孔子真正赞扬的方式是:“再,斯可矣。”也就是说,凡事经正反两方面考虑之后,权衡其利弊即可作出决定,无须乎三思。
(l来源::慎思)
下一篇: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