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国学知识 69
汉魏乐府·杂曲歌辞
刺巴郡守诗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国学我国古代一些抨击现实的诗人笔下,有一些揭露官吏对百姓敲诈勒索、横征暴敛的出色诗篇,如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催租行》等,把官吏催租时的贪婪横暴的心理同行为勾勒的十分细腻生动,如范成大的《催租行》: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国学他把一个小地保的狐假虎威,借催租来咋吃骗喝的心理同行为刻画的惟妙惟肖。但这种刻画既有范成大的独创,也有对传统的继承。范成大在诗下就自注“效王建”。其实,王建也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早的源头倒是这首《刺巴郡守诗》。
国学最早见于《华阳国志·巴志》,原诗前面曾注有此诗的背景:“孝桓帝时,河南李盛仲同为巴郡守,贪财重赋,国人刺之。”可见此诗所鞭挞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这也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汉乐府民歌现实精神的再次体现。巴郡,巴郡,治所在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县。东汉末年桓帝时,河南人李盛(字仲同)为巴郡太守,为人贪酷聚敛,民不堪命。这首乐府诗选取这位太守的爪牙催取租赋的一个片段,来揭示东汉末年租税的苛重,官吏的贪酷,以及民众已被压榨到山穷水尽、告贷无门困窘处境。3ad87国6f8s6学gf98s网6g8a9
国学在这首民歌中,诗人很关注细节的描绘同气氛的渲染。诗人从“狗吠”落笔,引出“吏来”,猛然扯开了一场逼租逼税惨剧的序幕。首句劈空而至,来得突然、紧张,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何暄喧“既点明狗吠声大而杂,又渲染悍吏凶暴淫威,唐代古文大家柳宗元曾写过一篇《捕蛇者说》,极为生动细腻的描绘了这些“悍吏”下乡催租逼债的情形:“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可能也是收了《刺巴郡守诗》的启发。另外,这些悍吏的横冲直闯与群狗的乱吠,更给人“吏”即是“狗”,“狗”即是“吏”的含蓄暗示。下面的“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就点破这些悍吏确实是在狗仗人势。“披衣”说明夜已深,人们已经就寝。同时也暗示了悍吏的蛮横,深夜敲门大呼小叫,老百姓来不及穿好衣服就赶忙来开门。通过“披衣”这个细节,把悍吏的专横无忌、深夜乱闯,老百姓的惶恐惊惧都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府记”即官府的教令,这里指征收捐税的告示。这群爪牙是打着替官府催促的招牌来骚扰的,这既描绘他们的狐假虎威,也暗切主题;明写悍吏横行,暗讽巴郡太守——正是他的“府记”才使得这批悍吏横行无忌,到处敲诈勒索的,使作品更有思想深度。
国学下面六句写诗中的主人公在悍吏的催逼下走投无路、告贷无门的穷困窘迫之状。可分成三层:
国学“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是第一层。“穷”写出了主人为缓期交钱而磨破了嘴皮,“请期”即请另定交款日期;“乞”勾画出主人哀求的可怜。粮穷尽,钱穷尽,语穷尽,都不能唤起悍吏的一丝怜悯,反而使悍吏“怒”而且“见尤”。“见尤”,认为有过,加以遣责之意。一方是“语穷乞请”,一方是“怒反见尤”,悍吏与百姓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那种尖锐的对立。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是第二层。“旋步”是很快跑回家中,它明写出主人公走路的急迫同慌乱,也暗示悍吏的凶狠,逼租的紧迫。“家中无可为”是说家中没有任何可以拿出变卖、用来抵债的东西。透过“顾家中”同“无可为”这两个特写镜头,把官吏逼租的凶狠,巴郡百姓在郡守苛租重赋之下财产告罄、家徒四壁的惨状,充分展现出来。
国学但是,这首乐府诗对巴郡太守的控诉同揭露并不停留在这位百姓的极度贫困同辛酸上,它还要在更大的范围同更深的层次上开掘,这就进展到第三层“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这位主人公家中既无钱又无东西可以变卖,在悍吏的呵斥同催逼下,只好从邻借贷,但邻家也已山穷水尽,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救助了。“匮“(kui),缺乏、用尽之意。透过这两句,不但反映出主人公在重赋下、悍吏前告贷无门、无法可想的窘迫困境,也反映了东汉末年剥削的广泛苛重,广大农民已彻底贫困化。有了第三层,诗的揭露抨击面更大,思想深度也更加深广。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诗的最后来两句“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是直抒主人公的感叹,诗中连用两个“钱”字,更加突出主人公在悍吏的催逼同恫吓下焦急万分又无法解脱的窘态,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搜索:钱为何如此难得?春种秋收、卖顾得钱,为何这个农家以及邻居们皆一无所有?况且,有了钱,交了租,就可以平安无事了吗?巴郡太守以及整个统治阶层的欲壑就可以填满吗?因此,诗人表面上是在感叹“钱钱”的难得,实际上是在抨击“良吏”的难得,是在呼唤政治的清明,这正是这首诗歌的主旨所在。全诗到这里便戛然而止,这场悍吏敛钱的收场如何,也就不堪言状了。其弦外之音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令读者也同主人一起去“憔悴”了。
国学全诗采用了白描的技法,不以华美的词藻着色,不设喻少修饰地以“叙述”来代替“描写”,把作者的主观感受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这首诗的情节性是鲜明的,情节的发展层层深人。铺叙的线索是:“狗吠”引出“吏来”——“吏来”逼出主人“出门应”——出门方知吏来“为得钱”——无钱只得“乞请期”——“乞请期”的结果招致“吏怒反见尤”——为平息吏怒,只得“旋步顾”——“顾”的结果是“家中无可为”——“无可为”,只好“从邻贷”——“贷”的结果是邻“已匮”——最后只好“独憔悴”。诗的情节一环扣一环,步步进逼。其情节虽没有明显的髙潮,但于平淡中见深度。收到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的出色效果。后来杜甫的《石壕吏》,范成大的《催租行》皆借鉴吸收了这种用事实说话客观叙述手法。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
汉魏乐府·横吹曲辞
国学横吹曲是一种军乐,本是西域乐曲,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时得《摩诃兜勒》一曲,流入中原这就是最早的横吹曲,作为军中乐,在马上演奏。汉代的横吹曲与鼓吹曲辞统归鼓吹署。后来一分为二:用箫同笳吹奏的叫“鼓吹”,用于朝会同道路行走时;用鼓同号角吹奏的叫“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演奏(郭茂倩《乐府诗集》)。另据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汉代的横吹曲共有二十八首,为武帝时代的乐师李延年所造。但魏晋以后只剩下《黄鹄》、《陇头》、《出关》等十首,后又添加《关山月》、《紫骝马》等八首合称十八曲。现仅存《出塞》等两、三首可定为古曲。内容是反映北国征战同塞外风光,音节浏亮、气势豪雄。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国学此篇原是汉代相同歌十五曲之一(朱乾《乐府正义》),晋宋时谱入乐府,并在前面增加了四句(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又恢复其本来面目,编入《梁鼓角横吹曲辞》中。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
国学这首诗以一个终身服役的汉代老兵独白的方式,叙述长期征战给他带来家破人亡的惨剧。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因战乱失去一切的一位老兵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汉代对外长期战争同残酷的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结构上则按这位老兵的返家进程,由远而近按次叙来。caduf国90a87学f0qej网ad878
国学起首两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是个高度的概括。这位老兵一生都在战争服役中度过:十五岁尚未成丁就去当兵,整整过了六十五年漫长兵役生活,直到成为老态龙钟的八十老翁才放归故里。这六十五年当中,战斗中的出生入死,征途上的颠沛流离,戍守中的两地相思,以及官长的凶横、非人的待遇,以及亲人音信隔绝的苦思苦恋,都高度概括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之中。其次,这两句也高度概括了汉代兵役制度的残酷同虚伪。按汉代兵役制度规定:民二十三岁入伍,五十六岁便免兵役。但从这首诗中揭露的情形来看,上述规定不过是一纸空文、欺人之谈。而造成这种兵役制度虚伪同残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最高统治者的贪婪同好大喜功:“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因此这两句也是对汉代兵役制度同最高统治者本质的高度概括。qbenv国rj3ai学duiqo网a987d
国学正因为服役时间长达六十五年,这次又是“始得归”,中途一直未能回来。长期与亲人隐形断绝,因此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就显得分外急切同慌乱,一旦遇到乡亲,自然会迫不及待地询问“家中有阿谁?”。这个询问既反映在长期音讯断绝后对亲人的挂念同担心,但又深含着希冀同期待。乡人大概对老兵此时的心情非常了解也非常同情,因此并没有直接回覆老兵的问话,而是婉转地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个答复虽婉转但也很明确,因为累累的荒冢同冢旁的松柏都意味着死亡同萧疏。它足以暗示老兵的家舍已经芜秽,老兵的亲人不是死去就已经逃亡。ad78q国w7ead学kjdnv网a8d87
国学以上六句是叙归途上所见、所思,下面则写到家后的所见所感。可以分成迫近家门、进入室内同走出门外三个场景。透过典型景物的采取同老兵富有个性的动作描绘,来表达他由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绝望的心路历程。
国学当他迫近家园时,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野鸡乱飞、野兔乱窜、杂草芜蔓的萧疏景象:“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雉(zhì)是野鸡,“窦”是洞穴,狗洞,这里的“兔”既然也是野兔;旅谷即野生的谷子;旅葵即野菜、葵菜。狗洞中出入的是野兔,从屋梁上起飞的是野鸡,院子里长满野生的谷子,汲水的井台上长满野菜。诗人有意把野生动植物与家室庭园混同在一起,透过精心采取的兔、雉、中庭、屋梁、野谷、野菜等典型景物,从而让人们得出印象:这里已没有人居住,是个狐兔出没、野草芜蔓的荒舍,以此来回应上面乡人的答复:“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国学见到这一切,这位老兵热切返归的心情,顿时变得冰凉,满腔希望也化为失望。身处颓墙败舍,目睹雉飞兔窜,内心的悲苦同孤独是可想而知的。“舂谷持作饭”以下六句正是通过老兵富有个性的动作,来表现这种孤独感同内心难以言传的悲苦!家破人亡,没有亲人给这位归来的老兵做饭,也没有粮食用来做饭。这位老兵只好自己动手,用庭院中野生的谷子舂出做饭,又从井台边采下葵菜烧成羹汤。我们可以想象,这位老兵在舂谷采葵、做饭烧汤时是什么心情。相传西周的大夫路过昔日的都城镐京时,看到宫室的废墟上长满野谷,深有感触写下著名的《黍离》篇,其首段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位老兵在六十五年征戍生涯结束后,回到故乡所目睹的家破人亡之惨状,其孤独同伤感,恐怕远远超过这位西周的大夫吧!不仅如此,下面还有个更令人心碎的场面:“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位老兵端着谷饭同野菜汤茫然四顾,四处都不见亲人的音容笑貌。不但没有人给他做饭,他自己做好了饭也没有人吃,这应该是更大的悲哀同伤痛。这两句把这位老兵心中的索寞同悲苦,泪眼模糊的举止同动作表现的入木三分!结尾两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仍是动作描写,不过由室内转到门外。“东向看”,也许就是在眺望松柏下那累累的荒冢,思念那六十五年来一直萦绕在心头的亲人。一种孤凄而绝望的心情充塞了心头。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还有什么话好说的呢?只有任凭滂沱的泪雨淋湿自己的衣襟!89qeh国jhadj学q1837网i0auv
国学这首诗着意通过一个戍边达六十五年的老兵归来后的所见所感,叙述长期征战给他带来家破人亡的惨剧。并通过这位因战乱失去一切的这位老兵遭遇,深刻地揭露了汉代对外长期战争同残酷的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有的论者以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是文学的夸张,“诗中的‘十五’同‘八十’是个约数,并非实指”。我不这样认为。我以为这不但不但是实指,而且还并非汉代仅有。南朝的沈约就说他曾目睹“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泉,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宋书·自序》);唐代的杜甫也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指出天宝年间的士兵戍守也是“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发,归来白发还戍边”(《兵车行》)。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应当可视之为汉魏之际反映战乱的写实之作。
国学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相当高明的,着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国学第一,诗人在叙写中将这位老兵同他的家庭亲人相互映衬。这位老兵服役整整六十五年,整个人生都在征战戍守中度过,可算是不幸的了。但与他的亲人相比,他竟然照样全家唯一的幸存者,可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而他的那些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还不如征戍中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他们比不幸的老兵更不幸。这样,作品所表现的就不仅仅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位老兵一人的不幸,而且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同整个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所抨击的也就不仅仅是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残酷,而是整个政体、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
国学第二,这首诗在结构上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萧疏,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到揭露整个社会黑暗同抨击最高统治者穷兵黩武这个根本原因,凸显诗的主题。ad910国7aidi学au8vn网ajhda
国学第三,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其优势包括。aeYddier国学网a5kufFH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