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为习惯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治

2023-12-27 行为习惯 42

EB病毒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疱疹病毒,其宿主局限于人类某些灵长类的B淋巴细胞以及鼻咽细胞,在鼻咽部复制以后,病毒便传染到B淋巴细胞,并使之诱导分泌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中包括了一种称之为异嗜抗体的物质,这种物质对诊断很有帮助(见下文实验室检查诊断)。

被EB病毒转变的B淋巴细胞,是一种多面反应的靶细胞。体液免疫反应(异嗜性抗体的产生)是EB病毒感染后的原发反应。细胞免疫反应部分是由于CD8标记的T淋巴细胞被诱导激活,是由于原发性EB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因此,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防止原发感染时被EB病毒转变的B淋巴细胞继续增殖,以及扭转EB病毒的多株B细胞激活反应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小儿麻疹的诊治

在原发性感染以后,EB病毒仍然长期存留在宿主体内,而且间歇地从口咽部排放出来,在15%~20%健康的EB病毒血清阳性反应的成人口咽分泌物中能找到EB病毒。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同种器官移植的受体,受到HIV感染的人)其口咽部排毒频繁而且滴度增高。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病毒不同,EB病毒的反应一般呈亚临床型。

EB病毒是相对不稳定,传染性也相对较小,只有大约5%的病人有近期接触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接触史,对大数病人而言,潜伏期为30~50天。

本病可通过血源传染,但易感者EB病毒健康携带者口咽接触(接吻)更为常见。后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其口咽部逐步排放病毒,在低社会经济状况群体拥挤的生活情况中,年幼者受传染的机会更为多见。

EB病毒也被认为与非洲伯基特(Burkitt)淋巴病,某些免疫力低下患者(尤其是同种器官移植的受体,HIV感染者,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B细胞肿瘤以及鼻咽癌有关(参见第139节第87节)。这些关联是由于这些患者血清中EB病毒的活力增高,而且在肿瘤活检标本中发现有EB病毒的核心抗原(EBNA)DNA。曾经推测EB病毒是通过改变B淋巴细胞克隆,使之易于产生染色体错位,并激活单克隆或多克隆淋巴细胞增生,从而与某些B淋巴细胞性肿瘤有关。 >>儿童淋巴结肿大需区分重视

传统的若干年里,许多研究者发现有一种称之为"慢性疲乏综合征"的疾患,其特征为疲乏,轻度可被感觉到的功能不全,有些病例还伴有低热淋巴结肿大,虽然有人猜测EB病毒与慢性疲乏综合征的发病可能有些关系,但支持这种推测的客观依据不足,因此EB病毒的特异性血清学实验对该病的诊断无意义。

  偶有病例报道支持慢性EB病毒感染一种发热,间质性肺炎,全血细胞减少葡萄膜炎的综合征有关。这些病人应与慢性疲乏综合征相区别,因为后者没有客观的症状体征。

<<<1234>>>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