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6 行为习惯 79
病因学同流行病学
白喉杆菌有3种生物类型(轻型,中间型同重型),只有受到噬菌体感染的白喉杆菌才成为能产生外毒素的产毒菌株。非产毒菌株可引起症状性白喉,但其临床过程比较轻微。主要通过感染者的分泌物,直接或者经受污染的物品出现传播。迄今为止人类是已知的白喉杆菌的唯一宿主。散发性病例是由于接触了无明显病变的带菌者而引起的。曾受过免疫接种的人群也有可能得病,部分免疫的人群更常得病而且病情也更严重。未经治疗的病人其传染期不超过2周,经合理抗菌治疗的病人其传染性一般持续4天。在偶然情况下,即使经过抗菌治疗也会成为慢性带菌者。
栖居于皮肤破损处的白喉杆菌会引起皮肤白喉。撕裂,擦伤,溃疡,灼伤及其他伤口均可使白喉杆菌寄居于此,皮肤上带有白喉杆菌的带菌者可引起传播。不良的个人卫生同公共卫生状况均有利于皮肤白喉的传播。气候温暖有助于本病传播,但它不仅仅限于热带地区,在温暖的气候时也有过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在美国,生活在地方性流行区的贫困人群,如美国土著人特别易感。
病理学
白喉杆菌通常寄居在扁桃体或鼻咽部,产毒性白喉杆菌在繁殖时可产生对邻近细胞有致死性的外毒素。偶尔原发病灶是在皮肤或其他部位的粘膜。由血流运输的外毒素也会对远处器官的细胞产生损害,在呼吸道,口咽部,心肌,神经系统同肾脏产生病变。
心肌可显示脂肪变性或纤维变性。颅神经或周围神经的退行性变化主要见于活动神经纤维。在严重病例,前角细胞同前,后神经根也出现损害,在给予抗毒素之前,其损害程度与感染的时间长短成正比。肾脏表现为可逆性间质性肾炎伴有广泛的细胞浸润。
白喉杆菌首先破坏表层上皮细胞,一般呈斑点损害,渗出物凝固而形成浅灰色的假膜斑点,其中含有细菌,纤维蛋白,白细胞同坏死的上皮细胞。随着感染的蔓延而形成片状假膜;细菌繁殖同毒素吸收的范围比假膜的范围大而深。
症状同体征
潜伏期1~4日,前驱期12~24小时。有扁桃体白喉或咽白喉的病人开始仅有轻度咽喉痛,吞咽困难,低热,心率增快,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在小儿常见有恶心,呕吐,寒战,头痛同发热。
特征性假膜通常位于扁桃体,但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如鼻咽部);假膜呈污秽灰色,稠密,含纤维蛋白,并紧贴在粘膜上,因而剥脱时引起出血。基于感染的时间长短不同,假膜可以是点状或片状,呈黄灰色或奶油色。幼小儿童,在诊断完全肯定之前,可能无任何体征或不适,经常在第一次检查时就发现假膜。在年长儿同成人,假膜形成之前可能诉说咽喉痛同疲乏。某些患者始终不出现假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