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为习惯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全面概述

2024-03-05 行为习惯 66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而且预后较差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较高,后遗症多。自应用乙脑预防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病因】

乙脑的病原体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披膜病毒科虫媒病毒B,为嗜神经、RNA病毒,呈球形,直径12~22nm。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强。

  【流行病学】

乙脑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人畜都可以患病。猪的感染率高达100%,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环节中最关键的中间宿主或扩增宿主。由于蚊体可携带乙脑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故蚊不仅是传播媒介,还可能是病毒的长期宿主。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出现显性或隐性感染,两者之比为1:1000~2000。无论是隐性照样显性感染,在人体内出现病毒血症的期限不超过5天,因此患者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乙脑病毒是虫媒病毒,需要蚊虫作为媒介将病毒传人人体,因此,乙脑有明显的发病季节,在南方为6~8月,北方为7~9月。每年5、6月份,乙脑病毒的感染先在猪群中流行,蚊吸猪血后病毒在故体内繁殖,可使猪群中出现第二次流行;带有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时,病毒即经皮肤进人人体。

  【发病机制与病理】

当病毒进人血液循环即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能否发病则取决于病毒的毒力、数量人抵抗力的强弱。如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人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细胞内繁殖即引起脑炎。

乙脑病毒可侵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以大脑、中脑、丘脑的病变较重;其次是小脑皮质、延髓桥脑;脊髓的病变通常较轻。可见软脑膜充血、脑回变宽、变平,脑沟变窄;灰质白质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肿、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病变进一步加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坏死,出现脑血管微循环障碍。脑膜血管也有充血水肿,但较脑实质轻。

  【临床表现】

乙脑的潜伏期多为10~14天,少数病例可<l周,或>3周。乙脑临床表现的轻重与发病的先后有关:在乙脑流行的三个月中,初期末期的病例临床表现较轻,预后也较好;在流行高峰期出现的病例则临床症状较重,预后也差。基于乙脑的病程及病情,临床通常按以下分期分型。

  (一)病程分期 典型病例可按病程分期。

  l、初期 为起病的最初3~4天,相当于病毒血症或。发热神志改变是本期的主

要临床表现:高热、寒战、精神不振、嗜睡、头痛呕吐;部分病例可呈现颈强直,Kernig征、Barbinski征及Brudzinski征阳性,婴儿可有前卤饱满;少数病例在发病后2天内即可出现惊厥、甚至晕厥

2、极期 大多数乙脑患儿在发病3-4天后进人极期,病情突然加重,体温进一步增高,神志改变加重,转人晕厥或半晕厥;反复、频繁抽搐,多为四肢、全身的强直性抽搐或四肢的强直扭曲性抽搐。由于频繁抽搐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缺氧脑部本身病变等原因,脑水肿逐步加重,引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可见呼吸表浅、暂停、节律不整、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双吸气、下颌呼吸等;严重时出现脑疝,出现两侧瞳孔大小不一或散大,呼吸突然停止而死亡。

<<<12>>>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