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为习惯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2024-02-26 行为习惯 39

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1.遗传因素

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的父母身上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儿童可能存在着某种微小基因缺陷,在后天的情况中将会表现出攻击行为。

  2.心理因素

一般说来,有情绪问题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患儿因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有激动,便头脑发热,与人出现争吵或动手打人;焦虑症的儿童由于过度焦虑,或抑郁症的儿童由于压抑而产生攻击行为。

  3.教育因素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亏,常教育孩子说:“如果别人打了你,你也狠狠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欺负你了。”如果当孩子被人打而孩子又未还手时,家长就对孩子骂道:“你真笨,怎么别人打你你都不还手!” 而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攻击行为比较袒护,不仅不批评孩子,还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小孩是有点调皮,但如果人家不先动手打他,他是绝对不会先动手打人家的。”这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攻击别人的合理感,以后攻击欲更强,攻击性行为加重。另外,如果家长对孩子多是暴力教育,那么孩子挨打后就会将这种情绪“转嫁” 到他人身上,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4.模仿学习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性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父母、同伴或电影电视以及网络游戏中模仿学习而来。有资料表明,电影电视中攻击性行为对儿童影响较大,儿童许多新奇古怪的攻击行为都是从电视录像中模仿而来的,因此,常看那些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儿童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现在更要关注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儿童攻击性行为有以下主要表现:

  第一,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往往是非争不可,并时常讲粗话、骂人。

第二,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任性执拗,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可伴有痉挛现象。

第三,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经常向同伴发起躯体攻击,如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惹是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小的儿童,强占抢夺别的儿童的玩具物品。

<<<12>>>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