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为习惯

宝宝患中耳炎的原因有哪些?预防宝宝患中耳炎的方法

2023-12-21 行为习惯 33

  一、引发宝宝患中耳炎的原因

  1、乱擤鼻涕

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

  2、躺着喂奶

小宝贝肠胃发育不优化,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保持在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3、提捏鼻子

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却很有可能会引起宝宝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4、游泳不当

游泳不当,是很有可能让宝宝听力下降的。宝宝或许会有明显疼痛,耳朵里像灌了水一样咕噜咕噜作响,喉咙也不舒服。没错,这就是“急性中耳炎”了。孩子在游泳过程中容易呛水,池水趁机通过鼻腔-鼻咽-咽鼓管的途径侵入中耳,引起细菌感染而发炎。另外,池水还可直接流入耳朵,感染耳膜,进而株连中耳。

  5、滥用奶嘴

  孩子频繁的吸吮动作很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潜入咽鼓管,进而引发中耳炎症。

  6、吸入“二手烟”

渗出性中耳炎是儿童中耳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2~6岁的儿童,是造成听力损害的一个关键因素。究其症结,就在于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对儿童娇嫩的中耳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使中耳内分泌的黏液增加、变稠,也使咽鼓管不通畅,从而造成中耳内积液,听力随之下降。时间长了,黏稠的积液会造成鼓膜粘连,出现传导性耳聋。

  7、乱掏耳朵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有生理作用的,它充当着耳道“门卫”的角色,阻止虫子、脏水等异物入侵;发挥“消声器”的作用,防止剧烈声波损伤鼓膜等。乱掏耳屎既破坏了它的生理作用,解除了耳道的“门卫”,为细菌随异物潜入中耳开了方便之门,又可能损伤耳道黏膜或鼓膜引起感染,并蔓延到中耳出现中耳炎。

  二、预防宝宝患中耳炎的方法

1、中耳炎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粘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活动出现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小儿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2、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因此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3、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引起中耳炎。有的人给小孩摁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也是很危险的,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宜擤出时,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4、孩子游泳时也应避免其将口中呛到的水咽入,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慢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鼓膜甚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要保持外耳道的干洁,洗头、洗澡时应在外耳道口堵上棉球,以防止污水进入中耳;慢性中耳炎患者禁止游泳,其次要避免感冒,勿用力擤鼻涕。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