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为习惯

小儿用药的常见错误

2024-01-08 行为习惯 51

  蒙蒙还不到四岁,已是一个“老病号”了,经常伤风感冒,其父母很着急,听说打“丙球”有预防作用,便常买来给孩子注射,但效果并不理想。他们为此求教于市医院儿科王医生,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妙。

原来,“丙球”是以夹杂健康人的血浆为原料制成的,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虽然此种物质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抗感染的能力有关,但并不能有效地降低感冒的发病率。这是因为:其一,感冒的致病真凶是病毒而非细菌,且感冒病毒种类多,又经常变化;其二,健康儿童与大多数体弱儿童血中免疫球蛋白G水平正常,并不低下;其三,“丙球”所含的有效抗体有限,一般不含特异抗体。

那么,什么才是防范小儿感冒的“灵丹妙药”呢?专家奉献的“锦囊”是:坚持母乳喂养到1岁半,从小坚持“三浴”锻炼(即阳光浴、水浴、空气浴),按程序接种疫苗,正确实施生活护理,决不可将希望寄托在“丙球”上。

  令人遗憾的是,此类乱用、滥用药物的现象相当广泛,以下例子家长们当引以为戒。

小儿安退烧

孩子一旦发烧,父母便急着用小儿安。可你知道吗?小儿安的主要成分是磺胺,而磺胺只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有效,于病毒则无能为力。此时不明诊断即服用小儿安非但无效,还可能招致肾脏损害,出现少尿、血尿等症状。

  儿科医生强调,小儿发烧大多由感冒病毒所引起,不可随意动用小儿安或抗生素,温水擦浴等物理方法才是安全的退热措施,必要时应请儿科医生处治。

  酵母片治消化不良

酵母片为麦酒酵菌的干燥菌体,含多种B族维生素,其药理作用基本上复合维生素B相似,常用于B族维生素缺乏症的辅助治疗,对消化不良作用甚微。

但为什么一些家长会认定酵母片能帮助消化呢?可能与酵母发面有关。事实上,发面用的是活酵母菌,而酵母片中的酵母菌已经死亡,无发酵作用,即使有微弱的发酵作用,也只能使人胃中的淀粉产生气体酸,引起嗳气,并不能帮助消化。故治疗小孩消化不良不宜服用酵母片,而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胃酶、淀粉酶或多酶片,或可收效。

  喉片当糖果

喉片是一种常用的消炎润喉药物,对咽喉炎、扁桃体炎、鹅口疮及口臭等具有良好的疗效,加上喉片的辅料中加入了适量的蔗糖、桉叶油等物质,入口后既香甜可口,又清凉舒适。一些父母便将其作为糖果给小儿食用,结果往往成为新的致病隐患。

例如,薄荷喉片可收缩粘膜血管,削弱粘膜的抗病能力,引起口腔溃疡出现;碘喉片对口腔粘膜组织的刺激性与腐蚀性相当大;草珊瑚含片则可使口腔发干。特别是在口腔没有炎症的情况下,这些喉片中的抗菌成分会杀灭口腔中的有益菌,致使有害菌乘机作乱而引起炎症。故专家忠告:喉片是药,随便给孩子服用有害无益。

  滥服六神丸

六神丸是一种中成药,除传统用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痈疽疮疖等疾患外,尚能在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慢性肝炎等疾病中发挥治疗作用。由于用途广泛,价格便宜,已成为不少家庭的常备药。但要给小儿服用,则须慎之又慎。

六神丸的成分包括牛黄、麝香、冰片、蟾蜍、珍珠、雄黄等。其中蟾蜍含有与强心甙结构相似的蟾蜍毒素,应用不当易致心律失常。小儿的心、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若长期大剂量服用六神丸,则很容易造成这些器官的功能损害。

正常之举是,小儿是否需要服用六神丸,应请教儿科医生,并严格掌握用药剂量。不满周岁每次含服1粒,2~3岁每次含服2至3粒,4~8岁每次含服5至6粒,9~14岁每次含服6至8粒。

  服用减肥药

研究表明,小儿肥胖与成人肥胖不同,故不能像成人那样服用减肥药或食用各种减肥食品来减肥,明智之举是限制饮食与合理活动。饮食上宜选用热量少、体积大的食物,如蔬菜、瓜果、面食等。平时少吃零食,不吃夜宵与奶油蛋糕等。另外,多做游戏、体操、跳绳等运动,但运动量不要太大,以免增加食欲。

  用成人药

  相当数量的家长不谙小儿用药之道,误认为只要将成人药减少一点剂量就行了,却不知小儿的生理与成人有诸多不同,对成人安全的药物对儿童未必安全,有的甚至潜藏着危险。

例如,四环素类药物可影响小儿骨骼生长或沉积于牙组织中变成“黄板牙”,故9岁以下小儿禁用。又如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可能引起关节病变妨碍软骨发育,故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皆不宜用。再如安痛定、散利痛、去痛片等常用药含有氨基比林成分,易使小儿粒细胞迅速下降,有致命危险。还有的小儿服用感冒通后出现了血尿,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故小儿是否该用药,用什么药,用多少,一定要由儿科医生基于病情年龄来确定,父母千万别自作主张,以免出错。

  中药无害

中药无害吗?专家的回覆是否定的。中药既然是药,必然也有毒副反应。如服用至宝锭可出现类似急性汞中毒的症状,服用云南白药引起过敏,滥服人参引起抽风、晕厥。故对待中药要像对待西药一样慎重,以免孩子受害。

  跟着广告走

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的医药广告不少,但相当数量药品广告的设计与宣传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最为突出的是报喜不报忧,几乎只字不提药物有何毒副反应不良反应,甚至夸大其效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父母务必当心。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