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儿童健康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

2024-02-24 儿童健康 52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简介:

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hemophilus influenzal meningitis)比较多见,其发病数仅次于流脑及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多见于3个月~3岁婴幼儿。各种细菌所致的化脑临床表现大致相仿,可归纳为中枢感染表现,颅压增高症状及脑膜刺激征。原因引起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

  部位:其他

  科室:小儿科

症状:腠理不固、流感样症状、满身酸痛、腠理不固、流感样症状、满身酸痛、一过性的流感样症状、呼吸不规则、舌苔薄白、前囟饱满、阵发性鼻塞、咽部粘膜弥漫充血、昏睡

检查项目:流感病毒抗体、副流感病毒抗体、耳、鼻、咽拭子细菌培养  流感病毒抗体、副流感病毒抗体、耳、鼻、咽拭子细菌培养、流感病毒抗体 副流感病毒抗体、耳、鼻、咽拭子细菌培养 、脑脊液(Kahn)氏沉淀试验 心电图、颅脑CT检查

相关疾病:热伤风、肺炎球菌脑膜炎、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病因:

  一、发病原因

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1~1.5渭m,宽0.3~0.4渭m,顶端圆,在患者脑脊液中呈球杆状或双球状,有时呈短链状排列,属需氧菌。这种细菌由于氧化还原酶系统不优化,在生长时需要鈥淴鈥澓� 鈥淰鈥澚街稚じㄖ蜃印b€淴鈥澮蜃哟嬖谟谘斓鞍字校赡透呷取b€淰鈥澮蜃哟嬖谟谘逯校腿刃越喜睢T谘褐锈€淰鈥澮蜃哟τ诒灰种谱刺尤� 75~100℃,5~10min,抑制物被破坏后始被释放,故分离细菌用巧克力培养基最好。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同一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由于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的鈥淰鈥澮蜃樱⒚稚⒌脚嘌铮纱俳鞲懈司ぃ诖嘶旌辖又值呐嘌希芗狡咸亚蚓渲芪さ牧鞲懈司渖源螅嗥咸亚蚓湓皆兜牧鞲懈司湓叫。莆€溛佬窍窒筲€潯U庖惶氐阌兄源司募ā�

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夏季极少。一家同时有2个小儿患病者,文献中屡有报告,并谓可占3%,可见其有一定传染性。

  二、发病机制

基于流感杆菌荚膜所含多糖类抗原不同,将其分为a~f 6型。常致脑膜炎的菌型约90%为毒力较强的b型,已证实其抗原为多核糖磷酸(PRP)。其次为f型。无荚膜不能分型者一般是非致病菌,在鼻咽部经常存在。细菌内毒素在致病过程中有关键作用,并不产生外毒素。

流感杆菌多先侵入鼻咽部,引起败血症,再出现脑膜炎。绝大多数病儿恢复期血清中抗体含量甚微,但却少有再患流感杆菌脑膜炎者,其理由至今尚未阐明。有人认为,荚膜抗原的抗体对免疫起主要作用。绝大多数人鼻咽部感染症状虽不明显,却因此产生了免疫力。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特异抗体,可获得保护,故本病患者多为3个月~3岁的婴幼儿。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有什么症状:

症状视患儿年龄及就诊早晚而异。有明显前驱症状者较多,常见流涕、咳嗽等,经数天或1~2周方出现脑膜刺激征。临床表现大致与各种细菌所致的化脑相仿,为中枢感染表现,颅压增高症状及脑膜刺激征,但各年龄组表现亦不一样。

  1.儿童期脑膜炎

与成人临床表现相似,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起病时神志清楚,病情进展可发现嗜睡、谵妄、甚至惊厥、晕厥,严重者在24h内出现频繁惊厥、晕厥,体检时可见意识障碍、颈强直、角弓反张、出现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巴宾斯基征阳性。

2.婴幼儿脑膜炎

由于婴儿前囟未合,骨缝可裂开,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可不典型,最先以激惹、烦躁、呕吐、面色苍白、继之嗜睡、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最易出现频繁惊厥。前囟饱满,布鲁津斯基征阳性是关键体征。

  3.新生儿脑膜炎

常缺乏典型症状体征,有时表现与败血症相似。发热可有可无、甚至体温不升、哭声微弱或呈高调、呕吐、拒食、呼吸不规则、发绀、黄疸、嗜睡、局部或全身隐匿性惊厥,查体可见前囟饱满、颈抵抗,少有其他脑膜刺激征。有时惟有腰穿检查脑脊液才能确诊,有些病儿直到尸检时方查出。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诊断:

依据临床其优势包括,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新生儿、婴幼儿、年长儿童的发病其优势包括等,加上实验室等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

  鉴别:

  大肠杆菌K100与嗜血流感杆菌可有交叉反应抗原存在,应注意鉴别。并应注意与其他病原引起的脑膜炎相鉴别。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有哪些并发症:

10%患儿治疗10天后仍有发热,系合并病毒感染所致。另有20%~50%患儿的发热为其他因素,不容忽视,如药物热、静脉炎、硬脑膜下积液、继发病灶性关节炎、胸膜炎、心包炎等。特别是<6个月婴儿易有脑室膜炎。持续抽搐也可能因局部血管阻塞所致。还可见脑积水、颅内高压综合征、脑脓肿。内毒素所致感染性休克偶有报道,DIC罕见。10%儿童有单侧或双侧耳聋,故应作听力监测。其他学习能力差、精神发育迟缓、视力丧失、脑神经麻痹、瘫痪一般为暂时性的,还可望治愈。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治疗:

  西医治疗

头孢曲松(头孢三嗪)作为首选用药,100mg/(kg路d),分1~2 次静注。疗程10~12天。此药半衰期长,毒性极低,杀菌力强,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对尾-内酰胺酶稳定,对耐药Hib有效。其副作用为部分病人易出现腹泻,但一般不需停药,少数病人出现腹痛,B超检查可显示可逆性胆道结石症。也可用头孢噻肟(Cefotaxime)200mg/(kg路d)分1~2次静点。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毒性小,能透过发炎的脑膜,在国外曾一度取代氯霉素,成为治疗本病及原因不明化脑的首选药。

但自1974年报告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治疗本病失败,同时证明耐药菌株逐渐增多,达5%~10%以上。在我国耐药菌株报道不多,可能与培养阳性率过低,未能进一步观察有关。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治疗化脑的剂量为200~300mg/(kg路d),分4~6次静脉滴注。

氯霉素易于透过血脑屏障,且耐药菌株较少,仍可治疗本病。剂量75~100mg/(kg路d),分4次给药。最初可静脉点滴,尽快改为口服。口服氯霉素吸收良好,与静脉给药同样可达相同血药浓度。一般口服90min,静脉注射30min达峰值15~25渭g/ml,维持血浓度5~10渭g/ml,即达治疗水平。中毒剂量>25渭g/ml。利福平、抗惊厥药物均影响氯霉素效果。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严重副作用。故使用氯霉素期间,应每天或隔天检查末梢血象,一旦出现颗粒白细胞减少,要立即停药,同时输新鲜血,并注意保护患儿避免感染。

经正确治疗大部分病儿第5天退热。一般治疗 26~36min可见疗效,如体温下降、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48h仍不见好转,则应复查脑脊液。若细菌培养仍为阳性,考虑耐药,必须更换抗生素。若嫌疑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可试用甲氧苄啶(TMP) 20mg/(kg路d)与磺胺甲恶唑(SMZ) 100mg/(kg路d),分4次口服。无合并症时国外多主张疗程10~12天,但停用抗生素时,脑脊液常有异常,如蛋白、淋巴细胞增高,糖减少。有报告 30%患儿多核细胞增高。多糖抗原可存在数周之久。我们的经验治疗3周脑脊液多可正常。有报告停药48~96h复发者,但很少见。

皮质类固醇对脑膜炎虽无治疗作用,但可抑制TNF-伪IL与尾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其结果是减少耳聋,降低病死率。可用地塞米松0.4~0.6mg/(kg路d)连用4天。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预防:

由于流感杆菌有引起继发病例的可能,且化脑又是一严重感染,故有人主张对患儿家庭或托幼机构中6岁以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投药。利福平20mg/(kg路d),分2次口服,每次剂量不超过60mg,连用4天,可有预防效果。

国外已有6型菌苗问世,用于2~60个月的幼儿,认为安全可靠。抗Hib脂多糖包膜-磷酸多核糖体(PRP)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PRP的免疫性较差,与蛋白结合的PRP疫苗免疫性较强,可使2个月以上小儿产生保护性抗体,目前已有4种与蛋白结合的PRP疫苗。

1987年美国开始对18个月以上儿童接种结合菌苗。1990年开始对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我国初种年龄为7~11个月,用0.5ml菌苗臀部肌内注射,间隔2个月后加强注射1次。接种Hib结合菌苗的副作用很少,25%接种者有一过性局部轻微疼痛,注射部位红肿,在24h内消失。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