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儿童健康

隐孢子虫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

2024-02-24 儿童健康 43

  隐孢子虫病简介:

隐孢子虫病是由一种叫微小隐孢子虫 ( Cryptosporidium parvum ) 所引起的传染病,而其他品种的隐孢子虫亦偶然会引起此病。病征通常于感染后7天左右出现,包括腹痛,水泻、呕吐及发热。大部份患者的病征持续6至10天, 但亦有可能会持续数星期。免疫系统有问题的患者如受感染,病情可能非常严重,甚至威胁生命。

  隐孢子虫病病因:

  一、病因

隐孢子虫属顶端复合物亚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有微小隐孢子虫、鼠隐孢子虫贝氏隐孢子虫三种,主要寄生于人、牛等体内者为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隐孢子虫生活史中有无性**、有性**孢子**三个阶段,无需转换宿主。

当含子孢子的卵囊进入人体内,经消化液作用,子孢子脱囊而出,侵入肠上皮细胞,在细胞微绒毛区的纳虫空泡(parasitophorous vacuole)内进行无性增殖、发育为滋养体,后者经三次核分裂发育为I型裂殖体(type I meront)。成熟的I型裂殖体含6~8个裂殖子。裂殖子释出后侵入其它上皮细胞,重新发育为I型裂殖体,或经二次核分裂发育为Ⅱ型裂殖体(type Ⅱmeront)。成熟的Ⅱ型裂殖体含4个裂殖子,释出后侵入肠上皮细胞,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入有性**阶段,进一步发育为雌、雄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进入孢子**阶段。合子发育为卵囊。成熟卵囊含4个裸露的子孢子,呈月牙状,1.5X0.75渭m大小。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3~5渭m大小,有薄壁厚壁两种类型。薄壁型卵囊约占20%,其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宿主上皮细胞,继续无性**,形成宿主自躯体内的重复感染;厚壁卵囊约占80%,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即具感染性,是传播本病的传染源。整个生活史约5~11d完成。

  二、发病机制

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由宿主细胞形成的纳虫空泡内,空肠近端是原虫数最多的部位,严重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上皮细胞,以及其他上皮细胞,如呼吸道、胆管胆囊、胰腺等。虫体寄生的肠粘膜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脱落,但病变轻者可不明显。隐孢子虫的寄生可破坏肠绒毛的正常功能,引起小肠消化不良吸收障碍而出现腹泻。体内自身重复感染使肠粘膜表面积缩小、粘膜酶(如乳糖酶等)的减少亦为引起腹泻的原因。病变局部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早期可检出IgA、IgM,后期可检出IgG抗体,但滴度低,是否有保护作用尚未明。T淋巴细胞亚群(CD4+)IFN-r对预防减轻本病似有一定作用。

<<<12>>>

标签: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