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1 儿童健康 52
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其内在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从心理健康同社会适应的角度看,幼儿内在心理特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格特征、情绪特征、应激能力同与周围人的关系上。心理因素是指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与情况相互作用的经验积累,包括早期的同后来的生活经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早期经验、情绪倾向等。
一、早期经验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早期经验的获得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首先,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大脑的发育基本成形,此时的经验对智力发展影响很大,早期经验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力。幼儿期已具有140亿神经细胞,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如果采取措施使潜力充分得以发挥,可使现代人更聪明。其次,幼儿一出生,就需要与母亲或看护人的相互交往,这种亲子之情是幼儿最初的社会化的情感。幼儿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抚爱,就会比较温同、友爱,形成信赖感。如果幼儿失去母亲的积极关注与照料,母爱被剥夺或遭受虐待,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不良的影响。研究表明,那些早期受到父母虐待的幼儿,虽然经过救治,但是大多数幼儿长大后仍然存在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对他人不信任,很难与人相处,甚至出现狂躁或怨恨等心理问题。
二、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是指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引起心理异常同障碍的中介,这是因为由生理、心理变化以及情况刺激等因素造成的各种情绪反应,可以引起神经系统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使人的心理运动同行为方式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良好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运动的协调性,它表示人的身心都保持在积极的健康状态。良好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同行为适应的条件,有助于幼儿的行为适应。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会使幼儿的心理失去平衡,如果消极的情绪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还可能使幼儿神经运动的功能失调以及造成机体的某些病变。例如,长期焦虑就会引起失眠、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早期关注了幼儿的情绪特征,就会逐渐改善其消极因素,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同延续。
上一篇:强迫症的自我控制方法
下一篇:孩子的心理怎么了?